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最新《意见》解读丨就业监测评价体系将从“就业统计”转向“生涯追踪”

作者:   时间:2025-04-17   点击数:

在当下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随着政策的不断演进,从就业统计转向生涯追踪的倾向日益明显。

尤其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创新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如下:



这一转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与当前社会现状紧密相连。

01当前就业统计的局限性与转型必要性

在就业数据统计领域,传统就业统计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指标是毕业去向落实率,主要聚焦毕业生离校后半年内的签约率、升学率等短期数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其局限性逐渐暴露,转型迫在眉睫。

(一)当前就业统计的局限性

1.时间维度的局限

传统就业统计最显著的缺陷之一是时间维度过短,仅覆盖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状态。然而,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毕业生离校半年后,职业轨迹可能发生多种变化,如因职业发展瓶颈跳槽、为弥补专业知识不足选择深造等。2021年教育部将就业率调整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虽优化了统计指标,但未突破短期监测框架,难以反映毕业生职业稳定性和长期发展趋势,无法为高校和社会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信息。

2.数据颗粒度粗糙

就业统计以是否就业进行二元划分,这种方式虽便于统计和数据处理,但掩盖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实际就业市场中,就业质量参差不齐,不同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差异巨大,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各不相同。简单的二元划分无法体现这些差异,导致高校和相关部门难以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不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和人才培养方案。

3.反馈机制断裂

传统就业统计的反馈机制存在断裂,就业数据与人才培养改进未能有效连接。目前虽建立了就业数据核查机制,但数据大多仅用于对高校的考核问责,未能充分发挥对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作用。这使得高校在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来自就业市场的有效反馈,无法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造成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闭环缺失。

(二)当前就业统计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

1.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难以监测

当今社会,就业格局因经济、科技发展发生深刻变革。新兴产业和灵活就业形式不断涌现,以数字经济为例,电商直播、网约车、外卖配送等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从业者数量持续增加。这些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雇佣模式,工作时间、地点灵活,劳动关系界定模糊。而传统就业统计仅关注短期内毕业生是否进入常规就业岗位,无法精准涵盖这类灵活就业群体,难以反映就业市场的真实全貌和新兴就业趋势,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监测存在重大缺失。

2.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速,各行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不断迭代。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跨学科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传统就业统计仅呈现短期就业结果,无法深入剖析毕业生在不同岗位的职业发展轨迹、能力提升需求以及与产业需求的适配状况。这导致高校在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难以培养出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3.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的判断

就业状况是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指标,准确把握就业动态对制定科学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传统就业统计的时间局限性,使得政策制定者无法获取关于就业市场长期波动、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充分信息,影响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精准度。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时,可能因对就业形势的误判,导致政策应对滞后或者判断偏差。

02生涯追踪式监测评价体系畅想

生涯追踪监测评价体系是动态、长期的职业发展支持。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从输送毕业生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功能升级。

我们用一些例子

来体验下生涯追踪式

  • 双一流高校机械专业2023年就业率92%,但3年后跟踪发现35%毕业生转行,暴露出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脱节。

  • 通过校友职业发展数据,推动高校将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等能力嵌入课程。

  • 行业协会发布专业适配指数(PAI),公开各高校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排名。

  • 30%的高校经费与毕业生5年职业发展指数绑定,倒逼学校放弃注水就业率

  • 基于毕业生5年职业轨迹数据,将人工智能专业实训课时从120增至240,使起薪提高26%

  • 建立基层就业校友数据库,联合地方政府开发岗位胜任力模型,使基层岗位招聘精准度提升39%

  • 某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通过追踪学生15-25岁职业决策过程,建立生涯适应力培养模型,使青年失业率下降9个百分点。

  • 某示范性职业院校基于追踪数据推行“3+1+1”弹性学制:3年专业学习+1年企业项目实训+1年职业发展追踪,使毕业生创业存活率提升至61%

  • 某学院依据追踪反馈,将企业技术标准分解为632个教学知识点,实现职业标准——课程模块直通式转化。

  • ……

实际上,如上做法某些高校或者学院已经执行中……

03生涯追踪的范式突破与优势总结

生涯追踪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全周期数据库,实现四大范式转变:


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的优势

总结如下(但不限于):

(一)精准把握人才市场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人才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当我们着眼于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通过长期、持续地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在不同阶段的就业岗位变动、职业技能提升需求等信息。

以新兴的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产业为例,这些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通过生涯追踪,能及时了解到高校毕业生在这些领域的职业发展状况,哪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具实用性,哪些知识存在短板。这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提供了精准依据,使教育资源能够更合理地配置,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助力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如今,高校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挑战。就业统计主要以结果为导向,难以深入剖析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教育教学因素。生涯追踪则不同,它深入到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比如,通过追踪发现某些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沟通协作能力不足,这就提示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增设实践课程、团队合作项目等。同时,生涯追踪的结果反馈给高校,还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可以根据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表现,为高校提供行业前沿的需求信息,高校据此调整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三)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在就业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业统计提供的有限信息无法满足各方对人才发展和就业市场全面了解的需求。生涯追踪则能弥补这一缺陷,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全面的数据支持。

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可以参考同专业学长学姐的生涯发展路径,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合理的职业选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能借助生涯追踪数据,更准确地评估人才的潜力和适应性,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政府部门依据这些数据,可以制定更科学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就业统计转向生涯追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4
生涯追踪范式的挑战

就业监测体系向生涯追踪的转型,本质是一场以数据为驱动的治理革命。其挑战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需打破部门利益藩篱、重塑政策价值排序、构建社会多元共识。
数据整合壁垒首当其冲。

一方面,就业数据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不同。像教育部与人社部的统计方式差异,使得数据整合困难重重,这与欧盟国家面临的指标定义差异问题相似。
另一方面,目前的数据缺乏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数据,且新就业形态的数据难以有效收集,如大量灵活就业者的相关信息未被充分追踪。

隐私与伦理困境也不容忽视。

生涯追踪涉及众多敏感信息,虽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性,但全国统一的隐私保护框架尚未建立。而且长期追踪易被视为过度监控,引发个体抵触,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个体权益是一大难题。
政策与制度障碍同样制约着转型。

高校考核过度依赖初次就业率,导致数据造假问题频发。宏观调控也多关注短期指标,缺乏与长期目标的联动机制。同时,新就业形态相关法规滞后,影响数据采集。

技术与资源瓶颈是转型路上的又一阻碍。

各地试点系统技术架构不兼容,数据共享成本高。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基层工作人员数据分析技能不足,难以满足生涯追踪的技术要求。

评价体系转型困难重重。

就业质量指标难以科学量化,雇主反馈机制缺失,使得就业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实现从数量优先量质协同的转变。


文化认知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型。

高校和地方政府考核的短期绩效观,使得他们更关注毕业季签约情况,忽视职业发展质量。社会对生涯失败的偏见也导致数据失真,需要重塑公众价值观。

05结 论:从管理工具到教育治理革命的跃迁

生涯追踪系统的构建绝非单纯技术升级,而是引发教育治理范式革命的关键支点。

通过打通个体发展院校改革产业升级政策优化的数据闭环,其价值将超越就业统计的工具性范畴,成为驱动人力资本精准投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基础设施。当前亟须以政策保障下、技术攻坚和利益协调机制创新,加速这一范式的全面落地,使高等教育真正完成从学历工厂人才供应链的质变。

Copyright © 2012 Liaoning Guidaojiaotong College    辽ICP备12006284号-1

地址:辽宁省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号路17甲5号 邮政编码:110023


手机版